新时代美术教育的价值坐标
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工作,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任务。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旨在实现学科知识传授,使学生习得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美术教育强调人文教育功能,通过教育训练,培育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新时代美术教育应当把人文性和人民性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人文性也可称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在教育领域,人文性往往与科学性相对而言。科学性更加关注教育学科领域专业相关知识能否有效地传承,人文性则希望在教育过程中使人的本性、尊严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发展。新时代美术教育,应当着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进文化古迹、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领悟艺术作品的精髓。
引导学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今的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版画、雕塑课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影像、3D动画等不同艺术形式纷至沓来,赋予美术教育更宽泛的内容。因此,应当培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多种艺术形态的特点和规律,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真正获得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坐忘心斋”“虚静洞明”的艺术心境。美术教育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素质的过程。庄子的“心斋”“坐忘”,提供了审美素质提升的途径。心抛却了欲望和机械论的束缚,达到了虚静洞明的境界,才能成为合格的审美主体,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鉴赏。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着力训练学生对美的感悟和尊崇,用淳朴之心去获得美的感受、收获审美的愉悦。
引导学生养成有主见、不盲从的批判精神。美术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使用批评的理论工具,构建文艺批评的价值尺度,形成宝贵的批判精神,构建与中国传统美学适配的批评理论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精神的新时代文艺批评人才,更好完成新时代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在美术教育中,应当从多方面着力培育学生的人民性审美观。
培养人民至上的审美境界。美术教育应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人民在时代进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伟大推动作用,把发掘人民题材、讲好人民故事、传递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从事美术工作的基本指导;着力提倡研究经典、赏析经典,在感悟大师名家的创作源泉、创作构思中提升审美追求;网络碎片化的文化快餐、内容肤浅媚俗的流行元素,避免形成浅表、浮躁、拜金的通俗化庸俗化审美观。
厚植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美术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艺术兴趣、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爱转化为不竭的创作动力。
建立传递真善美的审美标准。培养人民性审美观,必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民的时代精神,用细致的艺术触觉和充满时代感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新时代人民的创造,弘扬生逢盛世不负时代的奋斗之美。
在继承中推进民族性创新。美术教育需注重挖掘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同时,要在发展自身传统中寻求超越、对接世界,在世界艺术领域鲜明确立起中国视角、中国风范,展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应有的底气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