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古建师徒传承
在信息化智能化风靡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一支靠着“手把手”传承技艺,父子、师徒“传帮带”世世相袭的队伍,这支队伍就是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简称“三孔古建”)。没有机器轰鸣,没有催促扰动,在房梁上、在木架间,他们口传心授、心手相印,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古建筑维修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历史上,曲阜长期接近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比如中原、北京,因此其建筑风格基本属于北方官式体系。又因是孔子故里、儒学中心,曲阜建筑工艺、工匠传承体系极具完整性、连续性和自身特色,世代延承,从未间断。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3月的曲阜县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修缮队,是专业负责曲阜境内文物建筑日常保养与维修工程的施工队伍,担负着曲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工作,是国内最早的古建修缮队伍之一。
三孔古建的技术工人均来自孔府修缮世家,祖辈、父辈就从事孔氏家族房屋的修缮保养,父传子,子传孙,通过家传、师传,一代代积累,一辈辈接续,传承有序。这些从事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彩画作的工匠们是三孔古建的基石和灵魂,是三孔古建的无价之宝,根系所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算代,三孔古建的工匠谱系已至第五代。70年来,三孔古建的这些老工匠们,始终致力于中国古建筑营造维修技艺和文化的传承、研究、弘扬,从始至终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原”原则,从始至终坚持传统的师徒制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把古老的修缮技艺运用到新时期文物保护事业中来,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好评。
“大学生多,好工匠少”,说明现代教育更多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吸收,而疏于对“理论联系实际”技能的培养。具体到古建筑保护维修行业,既要求有理论高度,更要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三孔古建从始至终坚持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作为管理处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严格在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等工种实行。
新来三孔古建的人,至少要专门培养三到五年,要使文物保护理念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有意识进入无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天坚持开工程现场会,或者一对一的指导,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为课堂,采取“现场学习,集中培训”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傅和年轻的徒弟在一起施工,一起讨论,一起处理问题,以老带新,传承有序。淡季时对工人进行集中培训,演示技能,提高素质,甚至通过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练兵,弘扬工匠精神。
笔者17岁时进入古建队,拜师中国古建筑瓦石技艺徐氏传承人徐会臣,学习瓦工,迄今已40个春秋。徐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初入匠人之门,就带我全程参与了山东省第一个落架大修工程——奎文阁落架大修。在老师指导下,我先细致地做功课,翻看前期的图片、资料,摸清需要采购什么材料,以及去哪里订货等等,细致琐碎,事无巨细;在脚手架上,老师循循善诱,耐心讲解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历史演变讲到现代传承,让我眼界大开,学到了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这四年里,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我迅速掌握了从测量、绘制图纸,到施工,甚至搭脚手架,涉及整个古建修缮工种、工序,奠定了全面、扎实的古建修缮技能,尤其是领悟到了传统匠人的真髓。这种专业技能和眼光,让人受益终身。
2017年9月,在曲阜举行的首届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古建筑工艺技能竞赛上,笔者带出的工匠在参赛的144名全省古建筑专业方面技术工人中脱颖而出,包揽了木作、瓦作、油漆、彩画四大项目的一等奖。在2018年10月举办的首届全国文物修复技能大赛上,三孔古建管理处的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在各级大赛上屡获佳绩,也充分证明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三孔古建管理处还有11人获得山东省文物修复师资格,占全省总数的1/10还要多。
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快速更新,在古建筑保护维修等某些特殊领域,传统的“师徒制”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仍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家”的感觉,缓解初入社会面临的压力、困惑,增加对职业的热爱之心,有很大成效避免当下动辄跳槽、火速离职的就业态势。师傅在工作上、生活上事无巨细关心呵护、启发指引,也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个人的飘零无依之感,在职场上左突右冲的孤独感,让徒弟相信钻研技术是有前途和令人自豪的,从而树立长线思维,奠定扎扎实实进行传统技艺传承的信心。
二、可以实现道统的有效传递,即工匠精神的继承和超越,传统价值观、民间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同时,也让师傅体验到更多的职业成就感,锻炼师傅的领导力,形成师徒之间相辅相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构成健康良好的技艺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有很大成效避免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失传风险。
三、可以培养神圣的职业感,构建温暖的情感空间。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与工作节奏慢慢的变快,任何一个人都被这种节奏和状态裹挟其中,不能自拔,普遍有一种紧张感、焦躁感和漂浮感,造成了很多个人和社会问题。而在古建筑技艺传承领域实行“师徒制”,师与徒非血缘关系却胜于血缘关系,工作环境温润熨帖,工作节奏从容递进,没有职场竞争的紧张感,没有机械枯燥的流水线,员工个人的归属感、稳定感大大增强。不仅中国证明了古老“师徒制”无法替代的诸多优点,远在欧洲的瑞士,也因坚持“学徒制”而变成全球劳动品质最高的国家之一。
师徒模式强调的是通过工匠个性化的细节,领悟中国古建筑技艺的人文内涵与技术精髓,不仅是看得见的具体技能,更包括整体感悟能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精神层面更重要的东西。这些优点也正是现代课堂集合式教学始终难以取代师徒传承模式的重要原因。近40年的职业生涯,笔者从一名瓦工学徒成长为三孔古建带头人,对师徒制的优势深有体会。回想当年刚刚入行的时候,为测绘画古建筑图爬上爬下,冬冷夏热,灰尘满身,也吃了很多苦,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锻炼耐性,不断学习,逐渐提高。2003年,笔者接替老师徐会臣,开始全面主持三孔古建的工作,但凡工作中遇上问题,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找老师商量。这就是师傅教导的尊师重教,集思广益,学无止境的道理。
融洽而和谐的师徒关系,会更加受到80后、90后年轻人的喜爱。师徒关系,与要求公平良性竞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非水火不容,可完全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制订带徒计划,鼓励师徒模式,不限于具体的技能、诀窍,更包括思维方法、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开放的信息化社会,彼此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今天的社会,不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是“徒弟好,师傅门前更旺”。
现在的年轻人,跟原来的老一代不一样,必须要契合他们的思维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主动走向自动。既要发挥青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引导他们传承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为更好更快地锻炼队伍,建议将管理的担子分给综合能力突出的徒弟,放手让他们带领一个个小组,完成一项项重任。
古老的训练体制,耳濡目染、口传心授、心手相印,培养终其一生的技能,已被证明是其他培训和课堂教育无法给予的。世代传承的“师徒制”,是德、艺、义、意志品质的全面修炼,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华音国际控股(00989)发布年度业绩 股东应占亏损1.93亿元 同比盈转亏
37.99万起坐拥陆地空客 翼线月上市/换装全新银标 2025款吉利帝豪官图曝光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上海成立儿童中心,家长要“看好自家孩子”?这样的影射关联是恶意造谣
肉好像被烧烂了!夏天小心这种虫子出没!佛山已有幼儿园孩子中招......
4个多月的宝宝就会跟妈妈生气,真的是奶犟奶犟的,“女孩子生气的姿势果然是统一的”
早报:一加 Ace 3 Pro配ColorOS14 iQOO Neo9s Pro+线各品牌同比分析,vivo成最大赢家,OPPO最惨
顶级全能折叠屏旗舰!荣耀Magic V3搭载骁龙8 Gen3:支持5.5G、卫星通信